受试者的筛选的流程

受试者的筛选的流程

受试者筛选是临床试验或医学研究中的关键环节,目的是确保入选对象符合研究要求,同时保障受试者安全和数据可靠性。

1. 预筛选(Pre-Screening)

目标:初步确定潜在受试者是否符合基本条件。

方法:

查阅医疗记录、数据库或健康问卷(如年龄、性别、疾病史)。

通过广告、社区招募或医生推荐获取意向受试者信息。

排除明显不符者(如年龄超限、无目标疾病)。

2.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流程:

向潜在受试者详细解释研究目的、流程、风险及权益(口头+书面)。

确保受试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需伦理委员会批准版本)。

关键点:

使用受试者能理解的语言(非专业术语)。

给予充分时间考虑,允许随时退出。

3. 初筛(Screening Visit)

内容:

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职业等。

疾病诊断:通过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确认是否符合入组标准(如特定疾病分期、 biomarker水平)。

排除标准核查:如过敏史、合并用药、妊娠状态等。

常用工具:

标准化问卷(如吸烟史、家族史)。

实验室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4. 导入期(Run-in Period,如需要)

目的:进一步筛选高依从性或稳定基线受试者。

操作:

给予安慰剂或标准治疗,观察受试者反应及依从性。

排除:

依从性差(如未按时服药)。

安慰剂效应过强(如症状自然缓解)。

5. 随机化前确认(Randomization Confirmation)

最终核查:确保所有入组条件仍满足(如无新发禁忌症)。

文件审核:签署的知情同意书、筛选检查结果完整。

6. 登记入组(Enrollment)

正式纳入研究,分配受试者编号(如随机号)。

记录:在《受试者筛选表》中记录入组/排除原因(需保存原始数据)。

关键注意事项

伦理合规:

筛选过程需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保护受试者隐私(如匿名化处理数据)。

标准一致性:

严格遵循研究方案中的入排标准,避免主观偏差。

记录完整性:

所有筛选步骤需详细记录,包括排除原因(供监查或稽查)。

动态调整:

若筛选率过低,可评估是否放宽标准(需伦理委员会批准)。

常见筛选失败原因

不符合入组标准(如实验室指标异常)。

撤回同意(受试者主动退出)。

失访(无法联系或未按时参加筛查)。

不同研究的筛选特点

药物试验:侧重药物代谢、禁忌症(如肝肾功能)。

观察性研究:依赖长期随访数据(如队列研究)。

健康受试者试验(如Ⅰ期):重点排除慢性病、药物滥用。

通过严格的筛选流程,可最大限度减少偏倚,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受试者安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