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为什么不直接开仓放粮?而是通过哄抬物价来解决粮食危机?

范仲淹为什么不直接开仓放粮?而是通过哄抬物价来解决粮食危机?

图片:大米剧照

没过多久,在短期内疯狂暴涨的米价,使得大批外来粮食一波波涌入杭州,而当粮食的数量特别多的时候,粮价自然而然就下降了,即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时,价格一定会下降。就这样,饥荒的问题迎刃而解,那些奸商的阴谋诡计也没法得逞了。

此外,那些热闹非凡的庙会除了吸引来许多花钱的游客,还要招募大量工人,这也使一些无家可归的灾民们暂时找到工作,至少不用饿肚子了,范仲淹利用经济学的原理帮助杭州顺利度过灾年,堪称国家的功臣,看来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还是一个智商卓越、头脑清醒的经济学家,实在令人敬佩。

纵观范仲淹一生,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但仍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人品,还因为异于常人的能力。

图片:热闹非凡的庙会剧照

二、繁荣背后的危机

不过,通过这一场赈灾事件,人们除了感叹范仲淹的伟大与智慧,还窥视到了看似经济发展繁荣的北宋,早已面临非常严重的政治与经济危机。

首先,第一个危机就是北宋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范仲淹想要通过“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来调控粮价,就得确保当时杭州城内的商品经济是繁荣的。

而当时的杭州城正好满足了这个前提条件,因此才可以在短期内承受粮食上涨带来的风险,同时也有钱招募灾民来解决部分灾荒问题,如若不然,杭州想要顺利度过危机当真是难。

其实,当时的杭州城就是一整个北宋缩影,从杭州城内外的贫富差距,就可以窥视到一整个北宋城乡差距的严重性,农村地区日益贫困,城市地区反而越来越繁荣,城乡差距逐年扩大,其实早在北宋初期,城乡差距就已经很严重了。

据说,有一次宋太宗在文武百官面前大肆夸耀汴京城的繁荣与富庶,但性格耿直的蒙正却不以为然,还怼了宋太宗好几句话,说是城外到处都是被饿死冻死的人,连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外都是这种光景,更何况是其他地区的乡下呢?

图片:城外的百姓剧照

这是因为北宋年间的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那时候,国家的纳农业税的主体多是自耕农,可数量是有限的,他们除了要承担两季的赋税,还要肩负七七八八的杂税,据说这些杂税加起来也有几十种,连普通的农具以及鞋子也要交税。

光是正常光景,交纳春秋税和杂税就已经很难了,更别说灾荒时期了。尤其到了范仲淹所处的北宋中后期,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可以纳税的土地所剩无几,再加上劳役也越发繁重,大多数农民不想承受沉重的徭役,就成了流民,到处逃亡。

图片:百姓纳粮剧照

第二大危机是赈灾能力的大幅下降,其实许多人还是不能理解范仲淹为何要抬高粮价,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开仓放粮不也可以达到赈灾的效果吗?北宋那么富有,怎么连用来赈灾的粮食都没有呢?说起这件事,范仲淹才是满肚子委屈,其实“有粮”只不过是个幌子罢了。

北宋有个常平仓,里面储存的都是北宋的救命粮食,只有常平仓不出现问题,北宋不管遇到多大的灾荒,都可以挺得过去,但在范仲淹时期,常平仓出问题了。

学过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北宋时期“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特别严重,国家需要承受巨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当遇到危机时,政府就会拆东墙补西墙,有点像当今社会出现的“以贷还贷”现象。

常平仓成了救命稻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调点去,据说各地的官司常常找常平仓筹钱,因此,在闹饥荒之前,常平仓几乎空空如也了,而日常管理常平仓的官员也是整日无所事事,监守自盗。

虽然司马光等正直的官员也反映过常平仓的弊端,但最后情况仍然没有任何改变,遇到灾情时,还是指望不了常平仓,这才逼得范仲淹绝地求生,想出提高粮价的办法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常平仓

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短时间用此办法还可以,如果遇到更大的饥荒,又该如何解决呢?也难怪后来王安石不顾天下人反驳,也要坚持变法。虽然王安石实施变法最后失败了,但他也算是努力了,至少为北宋的未来拼搏和抗争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365bet网球 电脑找不到硬盘的解决方案

电脑找不到硬盘的解决方案

📅 08-01 👁️ 9554
365日博官网 山西都有什么市和县

山西都有什么市和县

📅 07-20 👁️ 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