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鹿其君,(https://xueqiu.com/9944859010/311666557)
上一篇文章和朋友在文章下进行了几轮的交流,我写篇文章回应几项最多见的问题和对快手的质疑。 $快手-W(01024)$
我觉得不用论述快手本身的稀缺性,有些偏离我们主题。事实上我觉得快手地位已经足够稀缺了。
我的论点无外乎这是一个天花板很高的行业,公司正在且将持续商业化和增长,而评论区讨论质疑的是未来是否真的能持续增长这件事。我总结下来,质疑的逻辑是这样的:
第一,短视频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赛道(背后支撑点是互联网是一个残酷的行业);
第二,快手空间已经到头了,获客成本会越来越贵;
第三,商业化已经到头,没有新增广告空间;
第四,LTV不会再增长;
第五,抖音和微信视频号会导致快手用户流失。
我的论点在于:
第一,互联网并不必然是赢家通吃的赛道,用户黏性是唯一的尺度,如果你没有差异化和惊艳的服务和产品,获客成本只会发生一次,而产品使用时间越长,黏性越高(你在快手发的视频,朋友,甚至小程序上的账号等等都会留存),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初期是抢市场期疯狂补贴而后期不会补贴的原因;
第二,我不认为目前的获客成本越来越贵有问题,诚然短视频在国内是红海竞争,但跑马圈地阶段,快手的用户基础足以支撑收入;至于增长我们交给海外,如快手在巴西的拓展,6,000万巴西老铁活跃用户,平均每天70分钟都在刷快手,第一第二世界交给Tiktok,快手补位有何不可呢?Tiktok和快手可以在短视频赛道瓜分世界,我觉得病没问题;
第三,商业化增长空间我认为还很多,快手App界面就比抖音清新和克制很多,且快手广告商业化晚于抖音至少1-2年(你可以看到快手在2020年才逐步克服直播业务收入占主体的收入结构),目前每个MAU带来的收入仅100出头,而抖音可以达到700+,差别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指出的是,抖音在2023年还保持着30%的增长;快手同步在20%+的增长,这个增速明显没有到头;至于消费能力的质疑就更有问题了,快手自己收入占抖音1/7,但是电商的GMV已经达到了抖音的45%,这意味着快手的用户并没有消费能力的问题,只是需要快手加速自身算法迭代,优化自身投效比。
第四,同第三;
第五,同第一到四,我觉得行业足够大,足够容纳这三家公司。